每年農曆1月16日起-至清明節當天,是苗栗縣客家族群掃墓掛紙的年度重要祭典,三義鄉幾乎每村都有公墓,唯獨雙潭村無設公墓,因早期當地偏遠山區務農謀生不容易,加上社會轉型向工商業發展,於是雙潭村民紛紛遷往廣盛村及附近解決上班、上學的交通問題。目前尚存數家成功轉型為具規模的休閒農場,各有特色、主題明確,成為知名觀光景點。
掃墓-客家人稱為-掛紙,掃墓儀式完成後於墓碑上用石頭壓著黃色的紙-老人家稱它為-黃古紙,再於墳墓上撒滿冥紙鈔,表示此家族已完成掃墓。
於民國70年前,三義鄉民掃墓時,都會煮一籃紅蛋和數條長方型的發粄,準備於祭拜完成時放鞭炮通知附近較窮困人家叫小孩提菜籃來分粄和紅蛋,因人數不少,必須各家孩子都有分到,這些孩子分完這家後,期待著另一家祭完鞭炮聲,就這樣滿山跑掃墓時期小孩很忙,忙得不亦樂乎,皆大歡喜。分太多吃不完的發粄以古法保存,切片曬乾,裝罐密封,延長賞味期限,再食用時,將粄乾蒸軟即完好如初。
清明時節,客家人於此習俗中,家家戶戶都會蒸幾籠菜包,又名-豬籠粄,以便招待遠親全家回老家祭祖,傳統菜包分兩種,白色純米食和綠色多參了艾草,艾草粄皮味道甜中帶鹹而兩種菜包陷料同樣是蝦米、籮菠絲。古早味傳統菜包有兩種令人懷念介味兮,月桃葉的薑味和柚葉香氣。另外-就是艾草獨特香氣。
散發柚葉香氣的秘密
艾草屬於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揉搓有香氣、葉呈羽狀分裂、背面有白色絨毛、秋季開花白色、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分怖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台灣中低海拔山區,雙潭村知名的羅庄米食,因長年自家生產客家米食,艾草長期使用,很難買到,姑且於自家對面將艾草種下一畝田。艾草之藥效,自古以來用於針灸治病,針是以針刺穴位,灸是用艾草乾以棉紙捲成條狀點燃薰穴道,利用艾草能除溼殺菌行氣血、疏通穴道治病,清明時節正是艾草生長最鮮嫩,理所當然列為當季時蔬,傳承先人智惠,客家人便以具有防治風濕病療效之艾草,巧妙應用到艾草菜包內,沒人覺得在吃除溼菜包,只覺廚娘菜包手藝了不起。
艾草
艾草菜包(豬籠粄)
早期尚未發明塑膠,月桃葉很實用、無毒,葉片剪斷蒸菜包、全葉包粽子、豆腐、葉鞘曬乾撕條狀當繩索、種子由綠色轉成紅色時,表示成熟自然裂開可見裏面灰色小圓粒子、即是生產仁丹的原料之一
月桃果實成熟後開裂,蹦出白色種子
月桃粽
客家小炒
經典傳統客家名菜-客家小炒之食材當中有豆乾、三層肉即五花肉、魷魚,來自祭祀祭品-三牲,其中用魷魚之典故,因客家莊都在山區坵凌地帶,離海很遠以三義地區而言,早期交通不便,全靠人工步行,因此至今仍留下許多古道,其中一條通往海線之挑炭古道位於大坑三通嶺,屬於火炎山系,三義與苑裡之邊界,早期先民於苑裡挑各種魚乾走這條古道來三義賣了錢,再於三義買木炭、挑回苑裡,步程長達6小時以上,因此生魚無法保鮮,只能選擇魚乾,而魷魚屬其中較為高級之魚乾,因此列入三牲祭品寶座至今。而遠親難得回老家祭祖,將就祭過之祭品三牲拿來混合炒成一盤鹹、油、香,重口味的獨特佳餚,便是流傳至今的客家小炒。早期只有在年節吃得到客家小炒,客家人生性節儉,平日都捨不得吃,如今,隨時都可以去客家菜餐館吃到這道獨特美味。
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來三義鄉民掃墓並存有傳統土葬掛紙,以及由鄉公所主辦火葬安置靈骨塔之先民,集体同時舉辦慎重祭祀,慎終追遠不會太孤寂。
作者 彭金玉
留言列表